出处 ORIGINAL SOURCE |
会阴之脉 GATHERING YIN (CV1) MERIDIAN |
---|---|
《素问·刺腰痛论第四十一》卷十一 |
会阴之脉令人腰痛。痛上漯漯然汗出,汗干令人欲饮,饮巳欲走,刺直阳之脉上三痏,在跷上郗下五寸横居,视其盛者出血。 |
《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·刺腰痛论》卷十一,王冰注 |
[会阴之脉令人腰痛,痛上漯漯然汗出,汗干令人欲饮,饮已欲走,]足太阳之中经也,其脉循腰下会于后阴,故曰会阴之脉。其经自腰下行至足,今阳气大盛,故痛上漯然汗出。汗液既出则肾燥阳虚,故汗干令人欲饮水以救肾也。水入腹已,肾气复生,阳气流行,太阳又盛,故饮水已,反欲走也。[刺直阳之脉上三痏,在跷上郗下五寸横居,视其盛者出血。]直阳之脉,则太阳之脉,夹脊下行贯臀,下至腘中,下循腨过外踝之后,条直而行者,故曰直阳之脉也。跷为阳跷所生申脉穴,在外踝下也。郗下,则腘下也。言此刺处在腘下同身寸之五寸,上承郗中之穴,下当申脉之位,是谓承筋穴,即腨中央如外陷者中也,太阳脉气所发,禁不可刺,可灸三壮。今云刺者,谓刺其血络之盛满者也。两腨皆有太阳经气下行,当视两腨中央有血络盛满者,乃刺出之,故曰视其盛者出血。 |
《素问注证发微·刺腰痛论》卷五,马莳注 |
会阴者,本任脉经之穴名,督脉由会阴而行于背。则会阴之脉,自腰下会于阴后,其脉受邪,亦能使人腰痛也。 |
《类经·针刺类》卷二十二,张介宾注 |
会阴,任脉穴也,在大便前,小便后,任冲督三脉所会,故曰会阴。任由此行腹,督由此行背,故令人腰痛。邪在阴分,故漯漯然汗出。汗干而液亡,故令人欲饮。饮多则阴气下溢,故欲走也。直阳,谓足太阳正经之脉,夹脊贯臀,下至腘中,循腨过外踝之后,径直而行者。故曰直阳。跷为阳跷,即申脉也。郗即委中也。此脉上之穴。在跷之上,郗之下,相去约五寸,而横居其中,则承筋穴也。或左或右,视其血络之盛者,刺出其血。 |
《素问集注·刺腰痛论》卷五,张志聪注 |
任脉起于至阴,与督脉交会,分而上行,故名曰会阴。任脉统任一身之阴,汗乃阴液,故漯漯然汗出也。汗干则液竭,故令人欲饮。走者,阳象也。任与督脉上下相交,饮已欲走者,阴液周而交于阳也。直阳之脉,督脉也。督脉总督一身之阳,贯脊直上,故曰直阳。其原起于肾,下胞中,循阴器,绕臀至少阴,与太阳中络者合,故取腘上郗下者,循足太阳之络以泻之也。按会阴节后,当有刺条,刺直阳前,宜有腰痛,或简脱欤?抑督与任交,病在阴而取之阳也? (会阴之脉系足太阳膀胱经的一条支脉。它和”直阳之脉”均为足太阳经脉的一个节段。它们是《内经》经脉局部命名法的产物。经脉局部命名法是较早的一种命名法,它以经络循行的部位为依据,如伏行于膂筋之下的经脉被称为”伏膂之脉”。足太阳膀胱经脉”夹脊抵腰中⋯⋯其支者,从腹中下会于后阴,贯臀人腘中”。另外,”足太阳之正,别人于腘中,其一道下尻五寸,别入于肛,属于膀胱,散之肾”。所以,属于足太阳膀胱经支脉的”会阴之脉”发生经气阻滞而腰痛,即可取直阳之脉(足太阳膀胱经脉的背部直行部份)的下行部分上的腧穴承筋治疗。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