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 ORIGINAL SOURCE |
足太阴生理 FOOT TAI YIN PHYSIOLOGY |
---|---|
《灵枢·经脉第十》卷三 | 经脉十二者,伏行分肉之间,深而不见,其常见者,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,无所隐故也。(外:疑为”内”字之误。)《甲乙经·十二经脉络脉支别下》卷二,基本同《灵枢》。”伏行”作”伏行于”。《太素·经络别异》卷九,原文基本同《灵枢》。”外踝”作”内踝”。”无所隐”作”毋所隐”。杨上善注:十二经脉及诸络脉,其不见者,谓十一经也;其可见者,谓足太阴经,上行至于踝上,以其皮薄故见也。《医学纲目·阴阳》卷一,同《灵枢》。 |
《灵枢注证发微·经脉》卷二,马莳注 | 然十二经者,伏行于各经分肉之间、深而不可见,其常见者,仅有脾经之脉,过于外踝之上,与胃脉相通,无所隐焉故耳。 |
《类经·经络类》卷七,张介宾注 | 足太阴当作手太阴、经脉深而直行,故手足十二经脉,皆伏行分肉之间,不可得见,其有见者,惟手太阴一经,过于手外踝之上,因其骨露皮浅,故不能隐。 |
《灵枢集注·经脉》卷二,张志聪注 | 经脉十二者,六脏六腑,手足三阴三阳之脉,乃荣血之荣行,伏行于分肉之内,深而不见者,诸脉之浮而常见者,皆络脉也。支而横者为络,络之别者为孙。盖胃腑所生之血气,精专者独行于经隧,荣行于十二经脉之中,其出于孙络皮肤者,别行于经别,经别者,脏腑之大络也,盖从大络而出于络脉皮肤,下行者,从足太阴之络,而职于足胻之街,故其常见者,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,无所隐故也。(现行本《灵枢》”足太阴过外踝之上”之”外踝”明抄本《甲乙经》作”内踝”,《太素》同,与经脉循行部位相符,义长。后世注家多随文敷义,强解经文,似不足取。) |
《灵枢·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》卷七 | 酉者八月,主右足之太阴;子者十一月,主左足之太阴。 |
《灵枢注证发微·阴阳系日月》马莳注 | 八月建酉,主右足之太阴,乃脾经脉气所行也;十一月建子,则为左足之太阴,两足大指内侧已上脉气所行也。 |
《素问·太阴阳明论第二十九》 卷八 | 太阴阳明为表里,脾胃脉也,生病而异者,何也?曰:阴阳异位,更虚更实,更逆更从,或从内,或从外,所从不同,故病异名也…《甲乙经·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〉卷八,基本同,从《素问》。”更虚更实,更逆更从”作”更实更虚,更逆更顺”。 |
《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·太阴阳明论》卷八,王冰注 | [太阴阳明为表里⋯⋯何也?]脾胃脏腑,皆合于土,病生而异,故问不同。[岐伯对曰⋯⋯故病名异也。]脾脏为阴,胃腑为阳,阳脉下行,阴脉上行,阳脉从外,阴脉从内,故言所从不同,病名异也。 |
《素问:主证发微·太阴阳明论》卷四,马莳注 | 脾脏为阴,胃腑为阳,是阴阳异位也。春夏阳明为实,太阴为虚,秋冬太阴为实,阳明为虚,是更虚更实也;春夏太阴为逆,阳明为从,秋冬阳明为逆,太阴为从,是更逆更从也。阳脉从外,阴脉从内,是从内从外也。 |
《类经·疾病类》卷十四,张介宾注 | 太阴脾也,阳明胃也,虽皆属土,然一表一里,故所受所伤有不同矣,脾脏阴也,胃为腑,阳也,阳主外,阴主内,阳主上,阴主下,是阴阳异位也。阳虚则阴实,阴虚则阳实,是更虚更实也。病者为逆,不病者为从,是更逆更从也,凡此者,皆所从不同、故病名亦异。 |
《素问集注·太阴阳明论》卷四,张志聪注 | 阴阳异位者,谓太阴居上,阳明居下也,更虚更实者,谓阳道宽,阴道虚,然阳中有阴,阴中有阳也。 |
《素问·太阴阳明论第二十九》卷八 | 足太阴者,三阴也,其脉贯胃属脾络嗌,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。《甲乙经·脾受病发四肢不用》卷九,同《素问》。 |
《太素·脏腑气液》卷六,杨上善注 | 足太阴脉贯胃属脾,上行络嗌,其气强盛,能行三阴之脉,故太阴脉得三阴名也。 |
《类经·疾病类》卷十四,张介宾注 | 为之者,为胃也,脾脉贯胃属脾,足太阴也,故为之行气于三阴,三阴者,五脏之谓。 |
《素问集·太阴阳明论》卷四,张志聪注 | 太阴者,三阴也,三阴者,至阴也,以其阴之至,故能行气于三阴也,其脉贯胃属脾,上膈络嗌,脏腑之经络相通,故能为胃行其津液。 |
《医学纲目·妇人治法通论》卷三十四 | 妇人天癸既绝,乃属足太阴经也。《医学入门·胎前》卷六,基本同《医学纲目》。”既绝”为”已绝” |